起承转合 乘风破浪——回眸2021年八大文化热点
2021,跌宕起伏,奔涌向前。文化蔚兴多少事,点染激荡辛丑年。
文化之脉,交汇在这承上启下的一年。“十四五”扬帆启航,国家文化公园蓄能再出发,国家级文旅发展载体集中破题。脉,是持续奋斗,一脉相承。
文化之韵,浸润于这变化无穷的一年。传统文化频繁“出圈”,非遗传承精彩纷呈,演艺精品层出不穷。韵,是金石清音,韵味遥袅。
文化之势,拔节在这除旧布新的一年。产业转型深入推进,供需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活力彰显。势,是乘势而上,积极作为。
文化之潮,激荡在这乘风破浪的一年。数字化重构文旅消费场景,新消费争夺年轻人市场。潮,是挺立潮头,再战江湖。
起承转合,乘风破浪。
如切如磋,以期未来。
起:郑重起笔,擘画“十四五”文化产业蓝图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描绘了一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规划》从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培育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等7个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并通过8个专栏列出44个重点举措、工程项目,着力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展望未来,到2025年,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供给质量明显提升,文化消费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承:非遗二十年,文化传承的觉醒与澎湃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提法所知甚少。
2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入选世界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非遗保护利用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20年间,国内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项目名录日益丰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活化”利用生命力旺盛。数据显示,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所,带动项目超过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助力20多万贫困户实现脱贫。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产业从懵懂不自知,到逐渐觉醒、起势、成长的一个缩影。
转:演出市场揭开转型大幕
2021年是演出市场的转型之年。一方面,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另一方面,演出市场需求正加速释放。如何兼顾盈利目标与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已经成为对演出企业的一个考验。
演出市场有几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在线化”是一个探索方向,演艺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将愈加紧密,在线演出的品牌打造将提上日程;“精品化”是一个发展方向,头部演出企业在这个发展周期会有更大优势,就看疫情之下谁能坚挺到最后,并及早进行谋划布局;“文旅融合”是一个提升方向,演出行业与景区、酒店、重点旅游目的地等进行内涵式融合发展;“管理精细化”是一个转型方向,演出行业可能要与粗放式管理告别,推进演出活动的全流程管理、精细化管理,包括票务信息的管理、演出数据的统计、演出审批环节合理化、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和指导,等等。
合:当研学旅游合上“双减”节拍
“双减”政策的影响波及多个行业,早已是万亿级市场的校外培训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外溢分流。众多业界人士看好研学旅游行业,认为其或将从“双减”中受益。
事实上,目前的研学市场做得越来越丰富,无论从旅游活动的组织上,还是学习内容的拓展上,都很有吸引力。家长看重素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孩子乐于接受寓教于游的形式,加上寒暑假的时间档,都是对研学旅游的利好。但同时,研学旅游让行业受益,不代表研学企业都能好过。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学科培训巨头早有研学业务,以中青旅为代表的旅游综合集团也已经在研学赛道实现了不小的斩获。研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产品也需要更加丰富、更多层次、更高质量。
乘:乘势而上,国家文化公园蓄能再出发
今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标志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保护规划的出台,为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同时,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省份多、部门多,对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推动相关制度创新、运管创新、项目创新等。
风:河南卫视“出圈”,刮起传统文化旋风
河南卫视在2021年多次登上热搜,几场极具创意和美感的演出,让许多原本对传统文化无感的观众彻底被“圈粉”。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从水下的“洛神水赋”,到地上的“龙门金刚”,把传统文化演绎得美轮美奂,赢得一片赞誉。
河南卫视刮起了一阵传统文化的旋风,也离不开传播理念的创新。“唐宫夜宴”等节目在社交媒体,尤其是在年轻人汇聚的微博、B站、快手等平台上,收获了巨大的关注度,并加速了节目口碑的传播。这也启示人们,传统文化其实从未走远或“过时”,只是需要更为创意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新一代消费者的传播方式。传统文化的宝库,还有更多有待发掘的精品内容。
破:重磅破题,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亮相
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120个项目入选。
备受关注的首批名单,在遴选要求上其实相当严格,四至范围、业态集聚程度、公共服务水平、品牌知名度、市场秩序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其中,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业区域内夜间营业商户中的文化类商户数量或营业面积应占比不低于40%。这也是为了真正遴选出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较大、消费质量和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区域。
浪:文化新消费,卷起新浪潮
2021年文化消费领域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新消费的崛起。以剧本杀、文旅盲盒、文创商品、网红文化等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品,正在制造一个庞大的新兴消费市场,形成新的时尚消费浪潮。
但浪潮之上亦有惊涛骇浪。剧本杀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景区、酒店也纷纷引入,但同时,剧本杀行业在消防安全、内容审查、防疫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监管重视,下一步很可能迎来市场洗牌。考古盲盒、玩具盲盒、机票盲盒等销售火热,但宠物盲盒事件也引发了对盲盒经济的反思。网红景点越来越多,社交媒体在旅游营销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小红书暴露出的“照骗”问题也一度将网红景点推上风口浪尖。因此,新的一年中,对新型文化消费进行规范化引导,或将成为一个趋势。
来源:中国旅游报